Translate

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

(映畫手民)從電影到社會——《愛與希望之街》得到的啟發

文:袁廸旗

      早前《筆記電影會》於實現會社舉行電影《愛與希望之街》的放映會,雖然在大島渚眾多作品中,《愛與希望之街》受關注程度遠不及《感官世界》、《日本之夜與霧》等具爭議之作,但在現今香港背景下回顧這齣電影,卻有另下番味道。

      大島渚成長的年代,社會出現重大變化,這群生長於四五十年代的年青導演,他們沒有參與二戰,卻是戰後的最大受害者。二戰後,日本經濟崩潰,百廢待興,失業及貧富懸殊問題嚴重,加上美日安保條約,政治上的無力感,使得當時年青一代的價值觀,與上一代的截然不同。

      面對重重困局,當時日本年青人開始反思上一代的價值觀,質疑上一代對天皇的服從,亦認為上一代對天皇的絕對服從,因而帶來戰爭,是戰爭的支持或參與者,從而帶來今天的困局。

      當中一群年青人走進片廠後,他們以新的美學和價值觀,拍攝他們的作品。

      一九五九年,松竹片廠的大島渚拍攝他的處女作《愛與希望之街》(以下簡稱為《愛》片),當時,《讀賣》週刊以「松竹新浪潮」來形容《愛》片的首映,至始,評論界都以「松竹新浪潮」來形容當時松竹片廠、一群年青導演所拍的獨特風格之作品。

      除了大島渚外,這群年青導演還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,他們對松竹片廠的諸多制肘感到不滿,亦對松竹的前輩如小津安二郎之風格,作出不少批評,認為小津的電影未能反映當時日本社會,而且中產味濃,用現今用語,即「離地」。

      與前輩的「離地」作品相比,《愛》片的確寫實得多,反映出當時社會貧富階層的差距,以及出身於貧窮家庭的少年無法改變現況之憤怒,而不再父輩電影般女兒嫁了,父親捨不得的所謂家庭劇。

      不過在大島渚或「松竹新浪潮」眾多作品來看,《愛》片的水平和風格不算突出,劇作以及拍攝手法工整,偶以不平行鏡頭交代人物內心矛盾,沒有日後的實驗性影像風格,也沒有大島渚一貫的性愛、反軍國主義題材,但片中的反建制、對社會的批判色彩依然明顯,例如片頭以一遍貧民區和工廠的大遠景鏡頭,以交代當時日本的社會背景,大街上整潔繁華,但不容許男主角於街上擺檔,而貧民區上全是沙泥路(當中有數場是下雨),突顯社會發展下階級之矛盾。

      除此之外,《愛》片亦有明顯對父權的批判,除了男主角外,片中幾乎沒有男角色是正面的,富家女的父親和哥哥都對男主角存有偏見,尤其是哥哥把連繫男主角和富家女的鴿子射殺,仿如把他倆不同階層的友誼粗暴打斷,甚至其他小角色也不見得正面,例如把男主角趕走的警察、與男主角打架的青年。富家女的父親和哥哥有財有勢, 對所謂的道德擁有話語權,例如認為男主角賣鴿子的手法是誠信問題,相比之下,片中的女角色更顯得弱勢,處於被動位置,男主角的母親生病、妹妹過於年幼,而富家女和老師則處於愛莫能助的狀態,因為她們即使有地位,但仍只能屈服於男性權力底下。

      雖然電影獲得好評,可惜,《愛》片當時遭到松竹的冷待,因為片中涉及激進主題和犯罪情節,違背了松竹的宗旨,於是影片被安排在一家鄉村的二流影院放映,此事令大島渚深感不滿。

      反建制、對父權和社會的批判,一直存在於大島渚的電影,並將之風格化,直至《日本之夜與霧》,大島渚正式與松竹鬧翻,離開松竹並成立獨立電影公司創造社, 創作更具批判和爭議性之作如《日本春歌考》、《儀式》等。

      在放映會後的交流會中,有觀眾指出片中提及的社會問題如貧富階級衝突,與香港相似,筆者同意該說法,畢竟,放映會的附近,就是即將被清拆而興建商廈的同德大押,有錢人擁有一切權力,市民沒有話語權,繼而抗爭 ,綜觀世界電影史,不少電影運動都與其社會變遷悉悉相關,至於香港會否有第二股新浪潮,不知道,不過相信不少觀眾樂於看見港產片出現變化,而不是由一批「離地」港產片當道。http://www.cinezen.hk/?p=4462

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

(映畫手民)有乜好笑!──從胡金銓被京城觀眾難堪的反思

文:袁廸旗
       一連八日的北京國際電影節,早前於北京各大戲院舉行,筆者有幸當時身處北京,參與這個非常年青的電影節。
      鑑於筆者有工作在身,加上電影節中不少電影,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已經放映(例如羅伊安德遜系列),甚至已經在香港上映(例如《冬日重甦》、《飛鳥俠》),使筆者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看的電影不多,只有六部。
      這六部中電影中,其中一部是胡金銓的《俠女》,皆因今次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了胡金銓電影回顧,放映多部胡的主要作品,這亦是今次電影節重點節目之一。
      除了《俠女》等胡金銓電影外,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還有多部經典電影,當中包括《教父三部曲》和內地譯作《美國往事》的《義薄雲天》,這些電影深受北京影迷們愛戴,以驚人的速度售罄。
      雖然《俠女》沒有售罄,但畢竟是胡金銓最具名氣的作品,售量也不錯,坐了八九成左右,不過,胡金銓其他的電影入座率相當低,《迎春閣之風波》入座率只有三成左右,連中國電影資料館人員和內地著名影評人木衛二,都在微博上表達可惜。
      筆者看的是中國電影資料館場次,放的是上下集版本,在《俠女》放映當天,筆者心情緊張且期待,尤其是對「竹林大戰」等經典場面,畢竟《俠女》是筆者非常喜歡的電影,胡金銓也是筆者很敬佩的導演,也是筆者首次在大銀幕觀賞《俠女》(中國電影資料館銀幕很大,與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相近),不過觀映期間,現場不少觀眾卻無定向喪心病狂地笑。
      其中一個引發觀眾大笑的,是喬宏的戲,他在戲內釋演高僧慧圓,武功高強,外表威武,卻成為觀眾們取笑對象,例如有一場慧圓呼籲許顯純(韓英杰飾)離開時,說了句「走吧」,卻不知為何引起觀眾狂笑,令人費解。
      除此之外,慧圓的一場經典場面,就是慧圓等僧人站在高處,然後下來,把東廠等人擊退,此場面以慢鏡頭,配以水影、光等,充滿空靈禪意,美不勝收,是《俠女》最經典的場面之一。
      不知為何,觀眾看到慧圓出場,就會笑,笑他的慢動作,笑他那目無表情的臉孔,卻沒從劇情情節了解角色的行為,實在令人失望。
      另一個被取笑的對象,是徐楓飾演的俠女楊慧貞。與其他徐楓與胡金銓合作的電影一樣,《俠女》中的楊慧貞沉默寡言、冷艷不可親。《俠女》有多個楊慧貞的面部表情鏡頭,尤其是對著男主角顧省齋(石雋飾)及其敵人時,觀眾偶爾傳來笑聲。也許,與慧圓一樣,觀眾看到稍為嚴肅的表情,就會以為這是笑位,更直接地說,《俠女》節奏較慢,部份觀眾需要自我設計笑位來笑,以作提神。
      電影放映後,男主角石雋親臨現場,解答觀眾的提問,有兩條問題令筆者感到意外,第一條是該觀眾指,電影結尾有多餘的感覺,覺得可以直接刪掉;第二條問題是電影中的「愛情線」很奇怪。
      《俠女》結尾中的涅槃,正是電影的精髓,把電影的禪意昇華;而電影中根本沒有出現任何愛情線,楊慧貞以身相許是為了報恩,而顧省齋向楊慧貞出手相助,只不過同情楊的身世、以及對東廠的行為不滿而言,在整段影片中,從來沒有愛情線出現。
      從筆者在現場的觀察,以致在網上的搜索,感覺上內地觀眾對胡金銓電影的評價,明顯較香港和台灣為低。當然,文化差異會影響各地觀眾對不同的電影之評價,稍為了解中港台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都知道,相比中國內地,香港及台灣保留更多傳統文化,武俠文化也不例外,而胡金銓電影可說是華語電影中,最具傳統文化氣質與精髓的,而且近年有關武俠的影視作品雖然不少,但是當中有關宗教、俠義精神內容卻不多,更多的是電腦特技動作場面,以及所謂的愛情情節。
      也許上述的原因,影響了內地觀眾對胡金銓電影的評價,不過觀眾喜不喜歡胡金銓電影並不是重點,何況胡金銓生前亦曾被觀眾冷待,重點是如何看待電影。
      不少影迷都會因電影或導演的名氣而觀映,而當中不少經典電影或大師級作品深奧難明,觀眾們看不懂仍是情有可原,但是,這並不代表可以自我設計笑位,更何況《俠女》並非喜劇,而且相比其他大師級作品,《俠女》絕不難理解。
      這亦反映了觀眾的質素,以及對電影的尊重水平,對某電影尊重與否,不應由其質素來決定,你喜不喜歡某電影,是個人的事,但影響他人觀賞電影,作不恰當的笑聲,是自私行為,情況如在戲院內使用手提電話一樣,這亦反應閣下的質素問題──不是多看幾部經典電影、但對其一知半解就是好觀眾,真正影迷是具備應有的觀映禮儀。
      北京乃是胡金銓成長地,今日難得在其家鄉舉辦回顧展,卻被觀眾冷待及誤解,實為可惜,雖然事發於北京,但在香港,亦有類似情況,觀眾們如神經失常的笑偶有發生,這與電影本身質素高低無關。
      當閣下自認是影迷、對觀賞大師作品多麼響往時,先學習做一個合格的觀眾吧!本文還沒談及最常見的問題──手機光污染了!http://www.cinezen.hk/?p=3729

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

(Cinespot)中港影畫:學院篇(10)

文:袁廸旗

       學院篇接近尾聲,看看兩地莘莘學子的前路吧﹗對於兩地影視界新人來說,絕對是可悲,因為這個行業機會少,而且不分兩地界限。

       先由實習說起,兩地影視學生一般都在校內最後一年實習,不過形式及安排等卻很不同,香港的院校一般以「提供實習機會」為「生招牌」,以吸引學生報讀,當然,香港院校的確「提供實習機會」,甚至為學 生提供模疑實習面試,以提升學生水平,或者更可能是不要讓學校丟臉。

       學生到哪裡實習?當然是眾望所歸的TVB啦!就算不是TVB,也主要在其他電視台。至於電影製作拍攝,可謂少至有少,一年也不見得一個,所以TVB是最多影視學生實習地方。

       至於內地院校,一般不太理會學生的實習情況,這可能與內地機會較多有關。當然,內地的機會較香港多,但並不代表真的很多機會。

       除了電視台外,內地院校學生可於電影、廣告等製作公司實習,類型和數量選擇上較香港多,但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選擇實習,原因有三︰第一,考研,為考上研究生做好準備,畢竟內地升學試較香港複雜﹔第二,不想再從事影視行業﹔第三,仍希望從事影行業,但不認同主流影視界的遊戲規則(這與內地影視界規舉多且獨立制作普遍有關,日後另文再論)。

       至於實習時有甚麼工作﹖除非擁有極大的圈內人際網絡或家庭背景,一般都是較低的職位。在TVB或其他香港公司的話,當場記、助理已算不錯,工資方便就不值一提了﹗至於內地,實習與正職的工資差別,或許沒有香 港的那麼大,最常見的職位就是當「槍手」,即幫別人寫劇本,但沒有劇本的署名權。

       實習過後,學生交了其畢業作(主要是論文或短片),當中只要沒出現太大問題,以及有足夠的學分後,方可畢業,展開人生另一階段。下回,看看影壇新人的前景。

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

(Cinespot)中港影畫:學院篇(9)

文:袁廸旗

       談到中國內地,不得不提最富中國特色的事物——共產黨。在國內的影視院校,共產黨可謂無處不在,由學校管理層,以至教師、學生、甚至意識形態,都有其身影。

       一般來說,內地院校都有黨的組織,以配合中共的政策,以及其思想於校內發展,當中主要組織包括黨院辦、 組織部、宣傳部和團委,黨院辦是綜合機構,負責溝通工作;組織部負責協助黨委做好領導班子、幹部隊伍、 人才隊伍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;宣傳部負責日常宣傳教育工作,以及學院意識形態工作,某影視院校更提到 其職責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文藝人才,以及建設世界一流電影學院;至於團委則負責教育、引導和服務青年, 作為黨和政府聯繫青年的橋樑工作等。

       這麼多的組織,意味著中國政府對校內所謂思想教育、意識形態的建設投放不少資源,以鞏固中國共產黨的主導性,加上大專生往往是共產黨針對目標,而且黨員身份有利找工作,所以不少大專生會於校內期間入黨。

       當然,影視院校的師生思想一般較開放,不少學生因接受不了共產黨這套思維而拒絕入黨,當然入黨的並不代表認同其思想,只不過為自己多一層保障。不過,馬列毛主義依然是院校的主流,其言論、宣傳標語充斥每個 角落,即使校內部份師生較「反動」,其言論最多在私底下流傳,過於出位或公開的言論,會受到打壓。

       至於香港學生在內地學習會否被洗腦?筆者認為見仁見智,如果你思想本身很「反動」,其洗腦言論只會對你 有反效果,當然如果你對任何言論都不假思索的話,就很難說了。

       不過,香港學生不用上政治堂,而且洗腦作用在內地學生身上亦不是十分有效,所以有意到內地學習的朋友亦無需過份擔心。香港與內地學生的思想差別,可能更多在近代中國史及當代新聞時事中,跟共產黨有關的內容,有不同的解讀。

       以上所提及的馬列毛思想、思想教育等,對香港學生較為陌生,皆因香港院校還沒有上述的東西,當然筆者用的是「還」字,未來的事難以估計。

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

(Cinespot)中港影畫:學院篇(8)

文:袁廸旗

       除了一般課堂學習外,校園活動有助擴闊學生的眼界、增長課堂以外的知識,令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充實,而作為 影視院校,兩地主要的校園活動有講座和電影放映。

       也許全世界的影視院校都以講座和電影放映為主要活動,而絕大部份院校都希望行內資深人員或權威學者到訪 ,以提升學生之見聞和院校聲望。而講座和電影放映活動之多樣性,則看其院校的資源和能力。兩地院校來比較 的話,北京電影學院肯定是第一,浸會大學及演藝學院亦有不少,不過像IVE或遼寧大學則有限,所以這方面並 無中港差異,而是院校差別。

       不過,以內容來說,內地會有較多產業為主題的講座,這方面與內地影視產業高速發展有關,而產業問題與 發展,是內地影視界近年的焦點,所以有較多這類的講座,可說是配合市場發展需要。

       至於電影放映,一般分為兩類,第一類是回顧展,包括某導演某演員或某地區的電影回顧;第二類是最近上 映之電影,當然,內地電檢嚴苛,不少電影、包括大師級的經典作品都無法公開播放。

       整體而言,內地院校學生較踴躍參與有關活動,主要原因可能是絕大部份內地城市都沒有電影回顧展、講座 等活動,所以當學校舉辦有關活動時,學生可能有一種求之不得的感覺,較樂於參與,也吸引不少外校生參加;而香港方面,一年內都有不同組織舉辦各種電影活動,即使一個未曾受過電影教育的中學生,也可能參加過不同 的電影活動,日後他入讀的大學所舉辦之活動,對他來說吸引力可能不大。

       不過,不是所有內地院校的活動受學生歡迎,有時候,外校生的熱情較本校生為高。有趣的是,中港兩地院校都喜歡以簽到的方式,規定學生們參加一些活動,只是兩地校方在這方面一般不太嚴謹,不少學生中途離開,甚至缺席,而且香港院校學生缺席比率較高。

       筆者認為,學生是否參與活動,乃是學生自己的事,校方不應作任何強制,不過,一個真心熱愛電影的學生,即使校方不作任何威迫利誘,都會主動出席活動。那麼,是甚麼原因令部份學生不愛出席活動呢?校方應好好反思。

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

(Cinespot)中港影畫:學院篇(7)

文:袁廸旗

       今次再次談到校園管理,內地大專院校設有班主任和班長,每班有一名教師為班主任,負責班內事務如課程安排等, 而班內亦設有一至兩名班長,作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橋樑,例如向同學發佈校方消息,或者替教師收集同學們的作業等。

       班主任如何管理其班別、對班上有多大影響力,則要看其班主任的作風,一般情況下,班主任都不太干預學生的學習, 甚至一年內沒幾次見過自己的學生。

       班主任情況在早前的文章講及過,今次不再多談,至於班長方面,一般是由班主任找所謂可靠的同學擔任,班長工作量 多寡,筆者不太確定,班長收到校方的消息後,透過微信、QQ等內地主流社交媒體向同學們發佈,有別於香港,由校方 以電郵統一發佈消息。

       筆者認為,香港的發放消息的方法較佳,因為校方直接把消息傳達於學生,不需經過其他人來發佈,令消息傳達得更快 更及時,同時,亦有助同學自律查閱電郵的習慣,畢竟,大學學習生活講求自律,同學自己沒有查閱電郵而錯過一些事 情,是自己的事,不能怪罪於其他人。

       當然,若是重大消息,兩地院校都會把有關內容於校網內發佈,但一般情況下,兩地學生都不太留意自己學校網站的消 息發佈,所以學校如何發佈消息,對學生們十分重要。

       大家可能認為發佈消息方法不同沒所謂,最重要是把消息傳達至學生們,這說法也許是對,但發佈消息的快慢,則反映其 學校運作之效率。最重要的是,內地院校有時候只會在課堂或講座上談及有關事情後,再沒有把消息公佈,因此,即使 是班長,亦可能不太清楚有關消息。

       出現上述問題,可能與制度和早前提及的官僚問題有關,而這些「事情」,很多都是校內活動,上文已談及過,校方為 其活動有充足人數參加,便於活動前的一兩天,透過班長通知大家,不過,若果活動本身非常受歡迎的話,真的會出現 上段所說的情況。

       甚麼活動受歡迎或不受歡迎?兩地校園活動有何不同,則下回再續。

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

(Cinsepot)中港影畫:學院篇(6)

文:袁廸旗

       今次和大家談學校管理,說到學校管理,筆者不得不生氣,因為內地影視院校的官僚足以令筆者怒火中燒。

       事緣,幾年前筆者就讀某內地影視院校時,港澳台生與內地生一樣,必須修讀英語課,英語課分為八個班左 右,按內地高考成績分班,由於筆者因香港學生關係而沒考過內地高考,所以沒有成績來分班,便隨意被編 到一個班內,但不知是登記錯誤,還是早就安排了我在另一個班,我的名字卻記錄在另外一個班中,使得我 在該班的出席率和成績為零。

       於是筆者找校務處幫忙,但校務處的職員一拖再拖,而且態度惡劣,有一次甚至把筆者的英語老師訓示,實 在令人憤怒。

       筆者這次經歷,足以證明內地影視院校之官僚問題,當然校務處公認是全校最官僚的部門,他們掌管學校的 日常運作,即使校內的教師,甚至系主任,都要敬他們三分。

       官僚問題其實充斥整個院校,無論宿舍管理,還是活動安排,都不是以學生為本,例如每個系為了其活動有足 夠的人數參加,便強迫學生參與,而且往往是前一兩天才通知,不理學生有沒有課,甚至放假回家沒有,最重 要的是,這些活動多與學習無關,譬如短片比賽頒獎典禮。

       導致這種情況,其中一個要因,就是學校追求所謂的「業績」,例如學校排名,這些表面風光,使學校管理層 忽略教學最基本的目的和意義。

       另一個原因,就是內地社會有強烈的官僚主義,做事因循茍且並不是校內的專利,雖然內地改革開放多年,但 「做又三十六,唔做又三十六」的風氣依然殘留著。

       雖然官僚問題香港的院校也許有,但至少沒有內地的嚴重、校內工作人員的態度上亦沒有那麼惡劣,這與香港院 校有較好行政和監察制度、以及社會風氣有關,但願這種優勢不會因兩地文化交流同化下減弱。